您的位置:首页 > 多彩民俗 > 国家非物质文化惠山泥人

国家非物质文化惠山泥人

发表于:2024-11-07 17:20:15 来源:云游锡城

无锡惠山泥人,与无锡酱排骨、油面筋同称为无锡特色土产品,驰名全国上百年,尤其无锡惠山泥人,发端于宋元,兴盛于明清,历史绵延近千年。

7d924d8989a81ce0fdf483d10afc05b33b31c2d4.jpg

    惠山泥人行业在清末民国设有泥人行业协会“耍货公所”,供奉的泥人祖师爷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,孙膑受迫害逃到吴地无锡,隐居在惠山一带,手捏泥人泥马排兵布阵推演兵法,后任齐国大将军“围魏救赵”大破魏军,一战成名。他的捏泥人手艺留在惠山,被尊为“第一代”祖师。

ea00555f6350a000315133f7e8de56482977a4e0.png

    宋代民间流行一种儿童玩偶名为“磨喝乐”,周密《武林旧事》中记载:“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,手持荷叶,效颦摩睺罗(即磨喝乐)”,说小孩在七夕节手持荷叶学泥塑童子“磨喝乐”。无锡人昵称小毛孩为“磨磨头”,跟惠山泥人,宋代“磨喝乐”有一定关系,无锡方言中称泥人为“乃泥磨磨”,应该是“磨喝乐”的转音。钱钟书《管锥篇》中论述:近世吾乡惠山泥人有盛名,吾乡语土偶为“磨磨头”,而自道曰“倷泥”,故江南旧谑,呼无锡人为“乃泥磨磨”,“磨磨”名无义理,当是“磨喝乐”之省文,以其为小儿玩具,遂呀呀效儿语而言之。

3b6c43c095f4a3270d175020e6412798979550b0.png

    宋代的“磨喝乐”即泥孩儿在苏州一带非常流行,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和金盈之《醉翁谈录》都说到了当时泥孩儿,到了明清,惠山泥人已与苏州泥孩儿水平已不相上下,甚至略胜一筹。清代秦琦《惠山竹枝词》中有:“泥孩工致胜苏州”句,可见一斑。

c37b540e818de945f883f21dbe7489a4a20327dd.png

    明代《岁功典》清楚的记载:“买泥人,鬼脸子、搏土作人物,工且肖,唯梁溪,虞山人多造之。”明代著名文人张岱在他的《陶庵梦忆》也谈到:“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(即锡山),进桥店在左岸,店精雅,卖泉酒……宜兴罐……泥人等货。”可见当时泥人已普及为商品进入商铺,说明明代末期泥人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了,泥人有明确的文字记载,超过400年。

5bc3003021503c99b9db8afc9e94cd801dc26064.png

    有明一代,锡山、惠山周边祠庙众多,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在惠麓林泉修馆成风,著名者有五部尚书秦金的“凤谷行窝”(今寄畅园),湖广提学副使邹迪光的“愚公谷”,礼部尚书邵宝的“二泉书院”等不一而足。每逢佳节庙会,邑人出游,文人雅集,都有络绎不绝的游人香客来到惠山,一为进香,二是游玩,回程时总不忘买些旅游纪念品,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惠山泥人大阿福及各式泥偶,可以祈福,可以娱童。

a88df6dbacf2784d5d6721e800472384aabd8090.png

    到了清代,由于雍正颁布“推恩令”,民间庶人亦可设立祠堂,惠山脚下顿时祠堂林立,史载达数百之多,至今留有118家,蔚为奇观。祠堂多了,护祠的众多祠丁闲暇时便学做泥人售卖,贴补家用,时间久了便成了一种风气,家家塑泥人,户户卖泥人,一到节庆庙会时,逛惠山,买泥人便成一时风尚,连南巡的皇帝都喜欢。《清稗类秒》里道:“高宗(乾隆)南巡,驾至无锡惠泉山,山下有王春林者,卖泥人铺也。工作精妙,技艺万端。至此,命作泥人数盘,饰以锦片,金叶之类,进御时,大称赏,赐金甚丰,其物至光绪时尚存颐和园佛香阁中,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矣。”可见王春林是清代中期一位出类拔萃的手艺人,获得皇帝的赞赏,作品被皇家收藏。由此可见,惠山泥人在乾隆年间,技艺水平非常了得,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,当时有诗人周镐在他的《咏惠山泥人》诗中写到:“款款纤腰掌上珍,琅珏为骨水为神。”

65688a802d5c803aacfcc20bdc933570ddcc64d3.png

    清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慈禧太后50大寿时,无锡地方官特意定制了一套精美绝伦的“八仙上寿”大型手捏泥人进贡朝贺,惠山泥人再次入宫,极为隆重,它的副本(备用品)“蟠桃会”至今还收藏在无锡博物院泥人馆内,熠熠生辉。

46683581f2198fcb5f38ed8d41d2fdbb63bdaf9b.png

    清末宣统年间,惠山泥人在“南洋劝业会”上荣获银奖,有报道说:“陈列手工业中有泥人,多数制其贫贱富贵之像,精神体态,形容丰姿,面面俱到,旁视近视,宛若生人。”由此可见,当时惠山泥人造诣很深,名声日盛。

ad53298707b7ea4f4108fb9ff10315c6aceed6eb.jpg

    民国后期,惠山泥人日渐没落,到解放前夕,惠山泥人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,解放后政府将老艺人重新组织归队,搜寻流落的历代惠山泥人作品和模具,并延请和委托各大美院、文联及专家学者艺术之作者参与辅导,惠山泥人焕然一新。

082a20b46eff1b01a00643b6eaeb91d75c15dd4a.jpg

   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惠山泥人的主题形象是“大阿福”,其实,大阿福就是一个儿童形象,最初仅是一个男孩,后来才配了一个女孩,成为一对。传说古时山中居住一对人形巨兽,名为“沙孩儿”,力大无比,山中野兽只要见它们一笑,即俯首投入怀中,任其吞噬。后雄兽不幸身亡,雌兽殉情。人们为了怀念他们,就根据他们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。大阿福即是据此创作了一个不同凡响健壮小孩的可爱形象,取其镇邪、降福之意。古往今来,大阿福的花样越来越多,有的穿古装,梳抓髻,怀抱麒麟;有的已变成现代儿童,手捧的物件也换成其他吉祥物,时代变化,大阿福也变化多端,但还是那么天真,人见人爱。

18382f138e9a95f08957365ff500b620db4b82db.png

    关于惠山泥人的历史,作为儿童玩具的“耍货”早于陈设戏文的“细货”,早年的手艺人,为谋生汇集惠山山麓、祠堂巷陌制作供吃喝玩乐的“土宜”,供来这里赶庙会、祭扫、游览、观光的人们带回家作为纪念。董其昌谈惠山:“美箭佳木,在在不乏,精栏甲墅,棋布于山之前后”,惠山名刹名园密集,附近还有许多名人墓葬,并在惠山寺周边大建祠堂,平时游人就多,每当庙会和时节,惠山更是人山人海,游人商贩络绎不绝,惠山泥人应运而生,至今延绵不绝。

3d02030008a5ec2f597194619f2ae96595c8db83.png